马克龙的“食堂”为什么又被烧了?
在当下法国社会因退休制度改革和贫困化危机而被撕裂得如此激烈、社会关系如此紧张的时刻,“火烧La Rotonde/圆顶屋”的政治含义,和前几年“黄衫党”游行时“火烧Fouquet’s/富凯”一样,不言自明……
其实,“ La Rotonde/圆顶屋”咖啡餐厅是因艺术家和崇尚文化而扬名的……
图片来源/Crédit Photo:F360
“La Rotonde/圆顶屋”的名声不胫而走,也引来大批来自世界各国的名人志士。例如,俄罗斯芭蕾舞名星迪亚吉列夫(Diaghilev)和尼金斯基 (Nijinski)曾在这儿向当时还默默无闻的德彪西(Debussy)﹑普洛柯菲耶夫(Prokofiev)﹑斯特拉雯斯基(Stravinski)和萨迪(Erik Satie) 预定音乐作品;
俄国流亡革命家也曾一度聚集在“LaRotonde/圆顶屋”;列宁曾来过十多次;托洛斯基(Trotsky)曾经常在这儿组织开会,而且常常被警察驱散。二十多年前,在“LaRotonde/圆顶屋”以本店名顾客签名手迹作装饰的一份菜单上,甚至都还能辨认出列宁(Lénine)和托洛斯基(Trotsky)的签名!
日本著名画家藤田嗣治(Foujita)有一次因身穿一条红裙,佩戴项链和耳环而被警察误抓;他当时穷的身无分文,为了刊登结婚告示,他还曾向一位服务生借了6个法郎!
在上个世纪两次大战之间,光顾“LaRotonde/圆顶屋”的人群中,作家逐渐取代了画家艺术家。从超现实主义诗人作家布列东(AndréBreton) ﹑阿拉贡(LouisAragon) ﹑普莱维尔(JacquesPrévert) ﹑格诺(RaymondQueneau) ,直至旅居巴黎的美国作家海明威(ErnestHemingway) ﹑米勒(HenryMiller) ﹑弗茨杰拉德(Scott Fitzgerald)等,都是这儿的座上客。
曾在蒙巴纳斯附近住过的海明威后来曾这样写过:“从塞纳河右岸坐出租车到蒙巴纳斯,无论你如何吩咐司机要去哪儿,司机都会一概把你拉到LaRotonde/圆顶屋!”
一百多年来,“LaRotonde/圆顶屋”咖啡馆早已成为一个“神话般”的场所,见证着20世纪巴黎﹑法国和世界的文化艺术和思想史。
虽然经过多次扩建和现代化改造,但“LaRotonde/圆顶屋”还依然保持着它的灵魂。
也许,马克龙也属于被这样一个灵魂所吸引而光顾“LaRotonde/圆顶屋”的人....
可惜的是,法国社会的阶层撕裂和分化已经到了令人丧失基本理智和理性的地步:人们因为憎恨马克龙的政策和个人所作所为而居然能“恨屋及乌”,敢把一家承载着丰厚文化历史遗产的咖啡餐厅不顾一切地说烧就烧,而这一切的唯一原因是“因为马克龙喜欢”……
但愿“LaRotonde/圆顶屋”早日修复重新营业,也祈望法国社会的各种创口尽快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