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说“想亲眼看看新疆”,却被污蔑为“假人”?
“我们应当参与到与中国的合作中来”
休伯尔坦言,在对中国的认知上,“一些澳大利亚同胞与我观点不同”。她觉得,原因在于对中国不了解,是“出于无知”。
一些澳大利亚人害怕中国会“入侵”。这种恐惧源于二战中日军进犯的历史。休伯尔说,澳大利亚资源丰富又无险可守。二战期间,日军曾轰炸达尔文港。中国疆域远比日本辽阔,人口也更多。“出于不安全感,很多澳大利亚人希望获得美国的‘保护’。但一些人显然是把中日两国历史搞错了。二战期间,中国和澳大利亚是反法西斯阵营的盟友,一同对抗日本帝国。”
在休伯尔的童年岁月里,几乎没有中国的影子。没有人和她说起中国,许多人都视中国为遥远的国度。但通过对中国的了解,“我知道中国不是帝国主义国家”。她说:“我们应当改善教育系统,让更多的人意识到我们不是生活在美洲,而是生活在亚洲旁边。我们应当更好地了解澳大利亚生存的环境。”
郭春梅告诉《环球人物》记者,澳大利亚人的这种“身份认同”,是一个“常说常新”的问题。
“澳大利亚的历史、文化及政治制度,都是西方模式主导的。但与此同时,该国在地理上又接近亚洲,尤其是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澳大利亚在经济上与亚洲的联系越发紧密。在东西方关系较融洽的时候,澳大利亚会处于一个比较‘舒服’的位置。但在中美整个博弈加剧的背景下,澳大利亚身份认知的困境就会比较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澳大利亚需要更大的勇气才能顶住压力,保持一个在东西方之间相对平衡的状态。”
休伯尔对此更有深切的感受。她说,自己此前的遭遇原因在于,“澳大利亚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来自美国的压力。一段时期以来,中国经济的惊人增长让美国感到压力倍增。美国的霸权正不断被削弱。”
在休伯尔看来,“中国将成为世界秩序的更好管理者,所有国家都能从中受益”。中国的儒家思想强调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性,并以双赢战略促进多极世界的和谐。
“中国的政策是‘共同繁荣’,其言行是防御性的,而不是侵略性的。中国不会像美国那样干涉其他国家,更不会推翻其他政权或剥削欠发达国家。而美国一直咄咄逼人,总是想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一个与自己无关的国家。看起来目前是西方在威胁中国,而不是反过来。”
“澳中关系主要的挑战是,要在美国希望澳大利亚做的事情和澳大利亚需要做的事情之间取得平衡,不再扮演(美国的)追随者,而是成为一个从自己利益出发的‘成年人’。从这个角度看,澳中关系仍有向好希望。澳大利亚现在需要重新关注世界所称的‘亚洲世纪’,不要错过巨大机遇。中国不是威胁,而是一个机遇。我们应当参与到与中国的合作中来。”休伯尔说。
2022年5月,澳工党上台后,较为注重经济和民生,中澳关系在社会和舆论层面出现了一些积极现象。休伯尔对此感到高兴,她说:“这显示在越发好战的西方国家中,仍有理性存在。澳中两国的外交关系应当跟上两国间紧密的经济联系。如果澳大利亚缺少远见,最终沦为了美国的‘一个州’,那将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
郭春梅很赞赏休伯尔这样的澳大利亚民间人士的努力。她说,即使在中澳关系最波折的时候,澳国内依然有支持中澳友好的理性声音,这与两国民间多年来的经济文化交流是分不开的。与此同时,许多澳大利亚选民也对一些政客持续贩卖对华“安全焦虑”感到疲惫,希望重视经济和民生问题。
近段时间,一些澳大利亚官员接连访华,“这不仅体现了中澳地方合作在两国关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也反映了支持中澳关系恢复的澳大利亚民意”。
郭春梅认为,如果两国未来能在经贸、学术等领域进行更多交流,将有助于改变澳社会的对华认知,营造有利于两国关系改善的社会氛围。
本文原文刊载于5月1日出版的
2023年第9期《环球人物》杂志
总第492期。
总监制: 吕 鸿
监 制: 张建魁
主 编: 许陈静
编 审: 凌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