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科研加速内卷:大量材料学博士涌入,专职做「发论文机器」?
本文作者:EVEE
内卷可怕吗?可怕。
但是比内卷更让人无奈的,或许是降维打击。
都说生化环材是四大天坑,但不得不承认,即使同为天坑,材料学也是其中一个短、平、快,发文章较为迅速的坑。当这些材料方向的大佬涌入医院,搞起学科交叉时,这样的画面简直让人不敢想象。
有人肯定要问,材料学和医学八竿子打不着,大佬会发文章,又不会看病,怎么进的医院?这一切,还得从医院科研岗谈起。
医院科研岗日益火热
医院科研岗,顾名思义就是医院中专门负责科研这一块的相关岗位,相比于临床医生需要同时兼顾看病与论文,医院专职科研岗只需要专心搞科研、发文章、申基金,并不用操心治病救人。
近些年来,随着医院对于科研产出,对于论文发表的重视,医院科研岗也随之越来越火。
一些知名的医院在这两年也开始招聘科研岗。当然,这类岗位的招聘条件比较看重科研经历,一般都会要求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相关领域发表过 SCI 论文,N 篇及以上或者单篇影响因子 > M 分。
美国对于「实践/临床教授」的定义(图源:Wikipedia)
近年来,「医生到底要忙看病还是忙论文」也在两会上屡屡被代表提出。
2013 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副院长范利严厉抨击了现行医生评价体系所存在的诸多弊端;
2019 年,全国政协委员、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主任张澍表示,「SCI 论文不能作为临床医生职称考评中一票否决的指标」;
2021 年,全国人大代表梁益建谈到 「做 1000 台手术不如发一篇论文」,直指我国卫生职称评价体系「重科研、轻临床」的弊病……
类似的质疑和呼吁还有太多:临床和科研真的会分开吗?分开就会好吗?我们到底要如何客观评价一个医生的临床水平高不高?
一切,还需要时间去见证。
但无论如何,临床教授体系都是一个初衷很好的改革思路,临床医生们也无疑需要更多的后备选择,应对当前早已如火如荼的竞争。
策划:Ivan|监制:gyouza|题图来源:图虫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