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琦被“打”后,低价之战才刚开始
如何打赢价格战
进入2023年,价格始终是电商平台间较量的关键词,甚至被各家摆到了首要地位。而这一切都在这个双11被点燃了。
比如重拾“低价”策略的京东,上半年在“天天低价”“平台生态”等项目中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绩。在“双11”期间,继续夯实低价心智也成为京东主旋律。
在京东跟海氏的“纠纷”中,京东采销员工发文称,这次补贴费用完全是京东自掏腰包,顶着巨大压力、牺牲了整个部门的毛利才做到现在的价格。
很明显,想要打赢最低价的价格战,一是要有钱,给得起真金白银的补贴;二是要有敢于亮剑的魄力。
今年“618”期间,刘强东用“价格权重占比不能低于50%”重新定义了京东搜索流量的分发规则,自营产品和第三方卖家的产品遵循同样的搜索逻辑。在理顺内部机制后,自己人没有“后门”可走,才能激发出战斗的狼性。
其次,在产品制造、仓储物流、营销等环节的降本增效,也将释放出更多降价空间。
例如在研发制造端,品牌方根据京东消费数据,C2M反向定制用户更需要的爆款产品,可以大大压缩研发成本与周期。
在仓储物流环节,京东亲自下场,上千万自营产品SKU、遍布全国的前置仓,加快了商品周转速度,降低了长时间库存带来的损耗、仓储成本、商品贬值等风险。目前,京东自营产品SKU周转周期约为30天,与沃尔玛、Costco等世界零售巨头基本相当甚至实现了超越。
而周转速度对企业经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1万元如果一年周转一次,10%的利润率,一年赚1000元;如果能多周转几次,利润就会翻番。京东在采购谈判中,也可以将更短的账期作为筹码,换取对方让价,从而让消费者买到实惠。
除了亲自下场,京东还通过扶持第三方商家,扩充低价品类,进一步提升了价格竞争力。今年4月,京东将第三方商家和自营商家全面打通。刘强东强调,自营和 POP 就是竞争关系,“谁能做到低价,就给谁一定的流量倾斜。”
而影响消费决策的除了价格,还有履约体验、售后等环节,这些则是京东自营店的优势。
iPhone15等硬通货是检验各平台“双11”诚意的试金石,从目前各家公布的售价看,差价都很接近。此时,京东自营物流配送快的优势就得到了凸显。以上海浦东地区为例,用户在京东搜索iPhone15,不少店铺承诺“小时达”,最快的36分钟送达。但在直播间和其他平台,物流通常需要一两天时间。
正因如此,价格战背后的决定因素从来不是简单的纯低价,而是基于商品价值、用户价值的价格力。当直播间成了新的中间商,在承担退货、投流、运营成本后,低价面具被逐渐撕下,关于低价的又一轮竞争其实才真正开始。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王可、陈涛为化名)
这个双11你开始买买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