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蜗居养老的香港中产,决定在内地买房
来自香港的95后Jason最近有些忙,工作之余,他忙着装修重庆的新房。这不是Jason在内地购置的第一套房产,从英国毕业后,Jason选择来大陆工作。没多久,全力托举孩子的香港父母就为他在重庆买了套高层公寓。
第一套房“套牢”了Jason——他与公寓的设计师一见钟情,如今成了川渝女婿。组建起小家庭后,第二套房自然而然提上日程。
作为一个在重庆购置两套房的香港人,Jason将自己的亲身经验分享在个人社交平台,包括香港人如何汇款到内地、有何贷款政策等等,没想到收到了许多香港人的私信问询。
“有时候我都会忘记自己怎么就买了那两套单位”,冲动时做的购房决策,如今房价已贬值约60%。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Jason身上。在重庆CBD买的高层公寓如今贬值了20%,他承认“那栋楼买得比较失败”,因为在香港人的逻辑里,位于CBD的高层公寓是“保值盘”:地段优、物业佳、市场稀缺性高,未来只会越来越受欢迎,但这套逻辑在重庆显然行不通。
重庆的高净值人群更青睐住进别墅、洋房,另外“重庆平均家庭收入比较断层,中产收入比较少,所以接盘的客群也会后继无力”,在复盘分析了第一套房的失败后,第二次买房时,Jason加入了更多本地人的思维,综合稀缺性、品质、自己的喜欢程度,“但我最看重的还是保值”。
在他看来,房产是死的,财产是“生”的,“我们还年轻,肯定是去多打拼积累财富,以后享受的时间还多”。
在买房上,香港人的思维差异往往会导致他们做出一些错误的决策,比如“99%的香港人买房都要看风水”,不过正如Jason所说,无论在哪里购房,都先厘清诉求的主次,如果房子的其他方面都很满意,那么“风水上只要过得去就行”。
“搬到内地后,暂时不后悔”
即使在内地购入的房产贬值,Alice仍然不后悔搬到珠海生活。“目前为止,一切都很满意”,从珠海开车到香港仅需大半个小时,生活成本却是几倍差异。
Alice给我们算起了账:在香港,夫妻二人每月买餸(买菜 )、电费和物业管理费都需开支每个月15000元港币、车位每月4000元港币,再加上供楼,每月的生活成本在5~6万港币。“这还是没有小朋友的情况。”
而在珠海,她们租住的公寓只要四千五,停车位三百,“真的便宜太多”。疫情前Alice在香港经营自己的美容事业,这几年,她与先生决定提前退休,关停在香港的工作室,带着两只猫举家搬到珠海。搬到内地后,香港房子出租,租金刚好能负担贷款,“工作需要时就返港开工”。
在新一波港人内地买房热潮前,几位受访的香港朋友都建议大家先租住一段时间看看。“和房价相比,租金实在是很便宜”,完全可以先租一阵再决定。
Jason的规划是几年后如果有了孩子,就举家搬回香港,退休了再回四川养老——即使是一生爱打拼的香港人,也觉得内地学业太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