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真主党战略:脆弱的威慑平衡,才是中东大战最后防线?
导读:进入9月以来,随着黎巴嫩大规模寻呼机爆炸事件和真主党总书记纳斯鲁拉被暗杀,以色列与真主党进入2006年第二次黎巴嫩战争以来最紧张的升级对峙中。昨日,据传以色列已经着手开展对黎巴嫩南部的有限地面攻势,而伊朗则向以色列本土发射了200枚弹道导弹打击其军事设施。面对极其复杂的冲突局势,理解以色列和真主党的基本战略和行为模式,尤其是外界眼中更为神秘的真主党,对判断冲突的性质和走向极为重要。
本文围绕以色列和真主党在长达30年冲突中的互相威慑动态展开。尽管真主党日益强大,但以色列拥有高技术武器和更精良的部队,双方仍然强弱分明,为何以色列长期无法解决这一心头大患?作者指出,真主党实际上通过建立对以色列的威慑,来限制以色列全力进攻黎巴嫩的意愿和能力。双方的对抗围绕“游戏规则”以及之后纳斯鲁拉所定义的“威慑等式”展开。90年代,真主党引入火箭弹战略,建立起以报复以色列北部社区来限制以色列在黎巴嫩南部军事行动的规则。以色列于2000年撤出黎南部后,“游戏规则”则围绕萨巴阿农场、黎以边境、空中领域和秘密暗杀展开。在这些时期,真主党获得了威慑的主导权。
2006年黎巴嫩战争爆发,显示了威慑的脆弱性。真主党严重低估了战争的可能性,但这也和双方沟通和管理局势不善有关。战后,以色列吸取教训,采纳了以“达希亚教义”为代表的威慑战略,威胁不再区分真主党目标和黎巴嫩国家基础设施或平民。而纳斯鲁拉则回应:如果你们轰炸贝鲁特或达希耶,我们就轰炸特拉维夫。基于这一相互威慑,真主党开启了与以色列长达十几年的稳定“恐怖平衡”。
本文最后分析了真主党的战略思维。真主党抓住了以色列与黎巴嫩相邻的脆弱地理位置、游击战/火箭弹战略对以色列空中优势的限制、以色列在地面战中不占据政治优势等对手的弱点,结合前述的威慑战略,来抵消以色列的战略优势。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以色列公布的让北部居民返回家园的目标,还是对黎巴嫩各地的最新轰炸及部分地面攻势的意向,都在表明以色列或将拒绝以往的威慑模式,押注于新的升级。但是,某些互相威慑的要素依然持续发挥影响,不仅在以色列与真主党之间,也在以色列与伊朗之间。在外交和谈判空间日渐缩小的当下,威慑本身可能成为更大的地区战争的最后一道防线。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特编译本文,供读者思考。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以色列–真主党:
从“游戏规则”到威慑稳定
文|Daniel Sobelman
翻译|桃小盐 & 述垚
Daniel Sobelman
作者:丹尼尔·索贝尔曼
哈佛大学约翰·肯尼迪政府学院贝尔弗科学与国际事务中心中东计划兼职教员,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国际关系系的国际关系学助理教授,曾任《国土报》阿拉伯事务记者。